上個周末,在武漢工作的大學同學來咸寧游玩,除了領著她泡了溫泉,喝了雞湯,還帶她去了咸安劉家橋游玩,盡一盡地主之誼。
去劉家橋的車上,我便向同學簡單介紹了一下劉家橋的歷史:劉家橋是漢皇帝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的第60代后裔劉伯常遷居于此后,建筑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群,在當地已聚族居住4個世紀,被譽為“楚天民俗第一村”。
劉邦幼弟,西漢楚元王劉交,后被封為“彭城王”,是劉家橋人的封王始祖,由他而始,傳承至劉家橋已有八十一代。
在歷史上,劉邦后裔世代過著農耕為主的田園生活,至今劉家橋村還存留著許多古代用過的石碾、推礱、紡車等用具,至今還在使用古代用具犁、耙、風車、水車、吊鍋火塘等。
還未到劉家橋,同學便已被深深吸引,還一直后悔沒穿上她新買的旗袍,帶把油紙傘來。
遠遠望去,劉家橋像是中國傳統的山水畫。這里青山環繞、古木參天,村里的老屋、雕梁鏤扇、樓欄圍合,雖殘破凋敝不堪,仍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。
劉家橋村四面環山,一水穿村而過,山奇水秀,白泉河在這里鋪畫出一幅古樸迷人的農家風俗畫卷——河水清澈透亮,水中游魚小蝦、螃蟹、石鰻清晰可見。
兩岸河沿,皆用青石塊壘起,民居處巨型塊石砌成寬闊的洗衣埠,兩道石堰攔河筑起,形成落差,將瀑布呈現在眼前。
堰頭上有一水輪車悠悠旋轉,幾個女人在洗衣埠漂洗著五顏六色的衣裙,一群鴨子在河心戲鬧,一農夫站立竹排上撐篙順流而下,幾個玩童在水邊追逐玩?!?/p>
最有看點的劉家橋廊橋,跨越于川清水秀的河苔之上,獨孔,拱形,累石而成。橋上蓋有廊亭,廊亭內梁雕有龍鳳八卦圖,青瓦蓋頂。廊橋頂上“劉家橋”三個字已經斑斑駁駁依稀難辨,拾級而上,見證古時繁華,兩側橋身用青磚建起兩米高的方孔花格欄護墻,墻內置有長凳。
劉家橋上游人如織,橋下竹排游走,岸邊垂柳依依,水輪車晝夜不停轉動,翹首的檐角大紅燈籠高高掛。諸多的農莊、商鋪、旅行社席卷而來,慢慢浸染出現代氣息。
蒙雨初春,乍暖還寒,春風似剪,楊柳飄依,坐在廊橋上小憩,三五村姑在橋東頭擺上木制茶桶,有茶客上前飲一口大碗茶,村姑抬頭發現我在看她,四目相對,莞爾一笑。也不知是畫中人在看我們,還是我們早已融入了畫中。
橋前連接的破碎石板古驛站,據當地人介紹,古時這里可通漢口,也是通山、江西通行咸寧、漢口的必經之路,昔日曾經車水馬龍、熱鬧非凡的古廊橋仿佛就在眼前。
這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為一體,蘊含著豐厚的楚南文化特色,吸引了眾多有識之士。
成千上萬游客慕名前來觀光,不少導演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,先后有《汀泗橋之戰》《漢正街人》《守望家園》、《桂花嫂》等劇到這里拍攝外景。
行走于劉家橋的古民居群內,我們發現,還有不少村民家中至今還保存有祖傳的關門床、太師椅、八仙桌、春臺桌(書案),上面的花紋圖案,雕工精細,形象逼真,精美動人。
聽村里老人說,村里的紅白喜事,衣食住行,亦帶古樸淳厚色彩。
劉家橋村人的生活,猶如一曲江南絲竹的小唱,舒緩有致,平靜如門前流水。(朱亞平)